【1989年4月18日《淄博日報》報道】1989年3月5日大雪盈尺。入夜,淄川城東,杜坡山北麓,松齡路北,從淄博第七棉紡廠門口探出兩道雪亮的汽車燈柱,一輛“桑塔納”轎車、兩部面包車試探著輪下的積雪,緩緩開出,在“吱吱”的軋雪聲中,向城區駛去。
大雪封路,上夜班的職工心急如焚。突然“桑塔納”停在家門口,人們看到開車的竟是自己的廠長劉石禎,暖流頓時涌上心頭。
燈光明亮的車間,在夜空中露出個個溫馨的窗口,雪白的棉線如絲絲琴弦,彈撥出雪月夜曲。杜坡山在夢中又回到了兩年前。
1987年,淄川區為調整產業結構,決定上一個兩萬紗錠的棉紡廠。劉石禎,被推到了廠長的位子上。這位區煤炭公司的經理,一直是與煤打交道,抓煤炭的怎能與雪白的棉線有緣分?
然而,區領導偏偏看中了他,任命他為“七棉”廠長,仍兼著煤炭公司的經理。兩種產品,一白一黑,兩副擔子,一肩一個,劉石禎來到杜坡山下。
1987年6月8日,“七棉”破土動工。這個投資一千八百萬元的工程,錢并不是堆在那里隨花隨拿。開工初期,資金緊張,既缺錢,又缺物,就只一面坡。劉石禎不是個等閑人,他從煤炭公司借出200方木材、50噸鋼材干了起來。從此,不管晝夜,劉石禎撲在杜坡山下。他不止一次地說:“七棉”上馬是開發淄川經濟的一個大舉動,全區人民都在關注著。如果不及早投產,怎能對得起全區人民?
汗水、智慧,為杜坡山添了時代的風采。1988年7月16日,“七棉”投產,一面坡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工廠。在那緊張的四百多個日日夜夜里,劉石禎沒有一天身心不在“七棉”。副廠長王念行曾記得他與劉石禎一起把辦公桌搬到杜坡山下,從此就沒了星期天、節假日。剛開工不久,劉石禎八十歲的老母親去世,他只一早一晚在家處理母親的后事,白天照常上班。廠里僅王念行副廠長知道此事。
1988年春天,劉石禎從省有關部門得知:我國一位領導人在會見外國客人時,談到泰國泰綸有限公司想把一個投資幾百萬美元、兩萬紗錠的棉紡項目放到中國──這也將是我國與泰國的第一個紡織合資項目,泰方將提供全部設備、原料,且產品包供包銷。市區領導對這個“兩頭”在外的項目極為重視,要求積極爭取。為爭得這個項目,這位“拼命三郎”不知道傾注了多少心血,付出了多少精力。他曾連續兩個月,幾天一個來回,有時是晝夜兼程,一氣跑了十幾趟北京,千里迢迢,他與年輕的司機交替開車。
兩個月的奔波,終于使這個項目落到了杜坡山下。一位到“七棉”的青島同行驚訝地說:“按常規,光是研究這個項目也得半年,再把二百四十三顆公章蓋上,至少還要半年。你們四、五十天就跑下這個項目,實在叫人難以相信。”其實,該信還得信。劉石禎是怎樣跑下這個項目,無需再作具體敘述,只記下這樣的事實:
1988年5月12日,在泰國首都曼谷簽訂合資組建魯泰紡織有限公司的協議;9月7日,“泰綸”公司總經理來廠考察;10月,魯泰紡織有限公司誕生了。
劉石禎的奉獻與這個中外合資企業的誕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。當“泰綸”公司總經理許植楠先生到“七棉”考察時,便一下看中了杜坡山這塊寶地,更看中了劉石禎這個辦事雷厲風行的48歲企業家。泰國客人對劉石禎和他的工廠給予高度評價之后,鄭重地簽訂了合資公司的所有文件。